清华大学英华学者陶云松:我在牛津大学访学
2018/2/24 14:41:17

作者简介
陶云松,重庆一中高2016级3班学生,在校成绩优异,2016年高考总分714分,夺得重庆市理科第三名。曾获第三十二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银牌,进入冬令营。
陶云松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六字班,是入选清华大学首批“英华学者”项目唯一的大二本科生,正于牛津大学进行交换学习。陶云松兴趣广泛,开朗活泼,素质全面,爱好数学、物理、摄影、羽毛球。
本文是陶云松在牛津大学访学期间,写的一篇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
 
整体感知
 
虽然提前了解到牛津大学是一所“没有校园”的大学,但初到牛津时,由于已经习惯了中国由外墙包围的大学,对于这样一所完全融入城市的大学依旧感到十分陌生。我的学院St Peter’s College位于市中心,但其附属的住宿区却并不在学院里,而是分布在城市中,外形与普通住宅无异,为此第一天找寻宿舍竟然花了一个小时。
 

牛津街景
 
牛津大学就是这样一所“星罗棋布”的大学,更准确地说,星罗棋布的是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牛津大学为学院制(collegiate system),每个学生都会属于一个学院,每个学院有各自的图书馆、食堂、教堂、宿舍、学生会组织、酒吧以及进门可见的四方草坪。学生的住宿、饮食、大部分学习与活动都是以学院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所有学院受大学统一管辖,但大学并不干涉每一个学院内部的管理,因此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学院的存在感会远远大于学校的存在感,每个学生在介绍自己时,都会说出自己来自哪个学院。在当地人眼里,似乎Oxford一词仅仅只是这座城市的名称而已,并不代表牛津大学。
 


偶遇彩虹
 
每个学院拥有多种专业的学生,部分传统的学院只有文科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同一学院里,就像新雅书院一样,的确能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要说牛津学院的生活方式与新雅书院有何差异,我想便是牛津的学院国际化程度更高,在一次学科聚餐的晚宴上,环顾一桌来自同样专业的同学,七位同学竟然分别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
当然,与清华类似,每个学生也隶属于一个院系,但院系仅仅只与学生的一部分学习相关(lecture与practical由院系负责,tutorial由学院负责),与学生的生活几乎无关。每个院系都有各自的大楼,用于开设lecture与practical,院系中的大部分老师、博士生以及部分研究生会分配至各个有该学科本科生的学院,成为该学院负责该学科的tutor。许多院系有自己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加上各个学院的图书馆以及隶属于学校的图书馆,正好有100个,共同构成了牛津大学的藏书库。
 
 
St Peter’s College Library
 
经过学期前的选课,我发现,牛津大学其实并非是一所实行通识教育的大学。每个学生的课程几乎是固定的,学生只在各自学科中的short option有一定选择的权利,并不能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当然,旁听其他学科的lecture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一定不会被分配有负责其他学科的tutor)。想起大一秋季学期《大学之道》一课,曹莉老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英国的通识教育主要在中学时进行,因此每一位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通识素养”,我想这或许便是牛津大学注重“专业教育”的一个原因吧。不过,这里的“专业教育”或许不够准确,牛津虽说课程较专,但其tutorial system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自信表达等能力依旧会有足够的培养与历练,这些又何不是通识教育重点培养的目的呢?
 
 
St Peter’s College
 
教育模式
 
牛津大学的一学年为三学期制(Michaelmas Term, Hilary Term, Trinity Term),每一学期共九周,包含行课的八周与行课前第零周(学生与tutor提前见面商讨选课及参加学期前考试(collection))。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重庆一中|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尊重自由激发自觉|欢迎浏览本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