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退休教师邓晓燕:诗就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2020/6/7 22:25:36

楼下有人在磨刀
声音尖利,有时又嘶哑
尖利,我估计没有清水的滋润
嘶哑,是有水后的磨难
……
这是重庆一中退休老师邓晓燕创作的诗歌《磨刀》中的一段。
“我太爱写诗了,诗就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但我从不构思诗歌,构思的诗歌不是诗。”说到写诗,邓晓燕充满了活力。她告诉记者,她从08年开始写诗,在教学之余创作了八百余首诗歌,多首诗歌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刊物,曾出版《格子里的光芒》诗集。
近日,邓晓燕的新诗集《白火焰》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诗集作品通过市委宣传部、市作协的“重庆市文艺创作项目资助”项目申报,收录了她近8年来创作的120余首诗歌。
 




邓晓燕
年轻的元素
让她的诗歌创作灵感源源不断
青春、活力,这样的词汇用在已经退休的邓晓燕身上,一点儿也不违和。
喜欢大自然,喜欢外出感悟人生,还在学校当老师时,邓晓燕就喜欢这样的生活节奏,“好的文章,深入骨髓,是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
邓晓燕喜欢史铁生,至今仍然记得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后部分内容,史铁生母亲生病,史铁生因为身体原因仍在和母亲发脾气,后来,母亲去世了。“作为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哭了,我相信,史铁生当时内心的忏悔,那是真的在忏悔,没有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这样让人铭记于心的文章。”
再看这本书时是2008年,当时,邓晓燕的母亲因为身患重病住院,同样是心系母亲,同样面临着病痛带来的别离,邓晓燕一边陪伴着母亲,一边拿着笔在床边写下几十首有关母爱的诗。
因为感悟爱,因为热爱生活与文学创作,邓晓燕也时刻保持着年轻的样子,她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把心态维持在最年轻的岁月里,这些年轻的元素,也让她的诗歌创作灵感源源不断。
对于两个身份的转换
她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离开教学岗位前,邓晓燕是重庆一中的高中语文老师,即便是退休了,邻居和朋友总忘不了她的老师身份,“我们娃儿,就想跟着邓老师感悟感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了,才对学习有兴趣。”
对于两个身份的转换,邓晓燕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诗人”是通过这种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或对世界的看法;“教育者”是通过教学形式或内容向学生输送知识、文化和对世界的理解。这两者关系密切但角色不同,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和双赢的效果。
邓晓燕觉得,诗歌对学生肯定有较大的影响,因为诗歌不管是抒情性还是批判性,对学生的各方面成长都是有益的。“我们不说诗的语言对学生作文语言有灵气的影响,我们只说诗歌的思想,对人性美的歌颂、对人生向上的力量的启示、对世界的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诗的语言不仅美,篇幅又是文学体裁中最短的,这就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喜爱。”
在同学生谈到爱的教育时,邓晓燕启发学生们:有没有同学对亲人不够爱,到讲台上来给亲人道歉。
那一天的讲台,十多个学生依次上台对亲情进行了忏悔。
“月光下,妈妈驼着背,提着很重的东西,我走在前面,嫌她实在太慢,长长的路灯,把妈妈又矮又瘦的身材拉得斜长。”
“爷爷就要离开我了,他想握一下我的手,但我没能满足他的心愿,成为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
“全班一半的同学哭了,我也哭得稀里哗啦,眼镜上全是泪水。这是我三十多年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课。”邓老师说,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恐怕除了诗,一般的文体很难有这样的效果。
准备继续动笔
享受每一篇诗歌成功的乐趣
写诗多年,并出版两部诗集:《格子里的光芒》、《白火焰》,邓晓燕已经把诗歌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喜欢写诗,但又不给自己布置任务,情绪到了,自然就能流露,这样随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重庆一中|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尊重自由激发自觉|欢迎浏览本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