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科创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赋能
[日期:2018-09-3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廖治华 [字体: ]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

廖治华


    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经过多年研究,形成了基于科技“四小活动”(科技小设想、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和科技小论文)为主要载体的科技教育整合实践体系,构建了融理论研究、动手实验、创新制作、展示表达于一体的科创教育模式。

 

立体多元科技场

    “四小活动”落细于日常科技教育活动、科技月活动以及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着眼于科技教育在学校的整体推进。

    (一)日常科技教育活动

    具体包括课内课外结合型、普及科技制作型、文娱表演型、评比竞赛型、科普宣传型、探索研究型、新兴科技型等类型的活动,通过活动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播撒科技创新的种子。

    (二)序列化的科技月活动

    学校每年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开展全校性的“科技主题文化月”活动,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内容有:科学家故事会、与科学家见面、听科学家报告、与科学家座谈、参观大学实验室和科研所等,还会举办科技讲座、科技竞赛、科技游园活动、无线电测向比赛、智力快车竞赛、头脑运动会、小科学家协会年会等。

    (三)30多个科技兴趣小组和社团

    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和社团多达30余个。有数理化、生物、地理等科技教育小组,有计算机、环保会、摄影活动小组,有航模海模车模,等等,在学校的组织下,各社团小组有序联合起来,自主开展课中科技教育,大大延伸了课堂和在校的时间。

    (四)建立科技教育保障体系

    学校科技教育保障体系包括科技教育管理体系、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技教育资源库建设和科技教育特色评价方式4个方面。

 

整合推进全覆盖

    从管理、教师、内容、课程等方面,学校科技教育着眼于从初中到高三整个学段的整体的、系统的、持续性的科技教育体系设计与实践,着眼于从课堂到教材、师资、科技资源、活动指导、考评等各个育人环节的有效整合,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有场地、有设备、有师资、有内容、有管理、有评价、有成效,实现了科技教育活动全覆盖、全普及。

    在整合策略上,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科技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

    在原有科技教育“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基础上,学校打通回路,将科技教育“从课外走向课内”,明确提出“将科技教育引入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的变革思路。

    “科技教育”排上了学校课程表,学校成立了科技教研组,组织教研组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精心编写《科技教育》校本教材,采取集体备课等方式。同时,学校召集了全校各个学科的科研骨干教师,就“科技教育进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进行专题研究。科技教育不再局限于部分学生和课外活动,而成为与学校每个教师、每个课堂、每个学生都息息相关的命题,逐步实现了科技教育的整合推进。

    通过整合与提升,实现了多专业师资的优化组合、场地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相关技术内容的深度融合。

 

文化浸润入心脑

    (一)用科技文化校园环境熏陶学生

    为了浓郁学校的科技文化氛围,学校斥资设计、修建了地理园、生物园、天文台等校园景观。室内的生物园采用声光电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段,展现自然生态系统;室外的生物园分为标本区、生物进化链展示区、盆景区、水景区等多个区域。地理园和天文台有地质结构展示、各种实景沙盘地图、穹顶观天台、天文望远镜、矿石展示等,学生在课余徜徉于景观中,感受着科技的神奇与魅力。

    此外,学校的各种树木上,都悬挂了相关的科学数据,让学生认识身边树木的种属、特性;很多建筑标注着建筑的相关知识与原理;水龙头旁边标注着节能的科学计算数据;科技宣传栏的壁报上定期更新最新的科技新闻与科技知识……科技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学生。

    (二)用科技精英示范作用影响学生

    学校科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常性“请进来”的活动,平均每个月都会有中科院院士或来自高等院校的专家被请进学校与学生们交流,其中有高能天体物理学家李惕碚院士、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宋振骐院士、舰船工程专家张炳炎院士、雷达工程专家张光义院士等。科技精英“请进来”活动,逐步在学生中产生了影响,学生们谈论的、心里想的,更多了一些科技的内容,科技素养入脑入心。

    (三)用科技人文观念标准评价学生

    在科技活动中,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几个在全国、在国际大赛上获奖的学生,也不仅仅是让他们去拿几个发明专利,而是要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因此,在科技活动中,学校的评价标准也不是单一的成绩或者是获奖。

    展示评价是学校科技活动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将展示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越来越展示其优越性。

    比如“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评比展览”:全校布置一间或几间大展室,举办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评比展览,全校学生轮流参观,学生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对那些科学性强、独特有创造性的小制作和小发明,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改进,使之完善,推荐参加市和全国青少年小发明比赛;对特别突出的作品,帮助申请专利。

    文化环境、示范引领、评价体系等形成具有重庆一中校本特色的科技文化。我们期望,无论是课内课外,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接触科技教育,在学校科创文化的熏陶下,展开科技创新的翅膀腾飞。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副校长 廖治华)


点击放大


新闻网址:



录入:陈苏 | 阅读:

重庆一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