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0-14] | 来源:华龙网 作者:韦燕 | [字体:大 中 小] |
编者按:
方圆有度,师者无疆。
教育从来没有什么边界,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由心出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万千教师心系教坛,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作为一所名校,重庆一中也有这么一群优秀教师,他们身担重任,“以心换心”,是全能的班主任,也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从青葱年华到两鬓斑白,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教坛,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从重庆一中走出去的优秀学子。
幸遇春风育桃李,今天,我们有幸走进重庆市第一中学,探访了三位25年以上教龄的中老教师,听他们诉说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2日10时30分讯(韦燕) 在重庆一中,提及老教师袁祥华,大家都会肃然起敬。这位1940年出生的老教师,几乎是与新中国栉风沐雨的70年血脉相连,她见证着新中国教育的变迁,也见证着新中国由弱变强的复兴之旅。她身上有着老一辈先生们做教育的坚持与专注,也有为人师长爱生如子的仁爱与慈怀。
袁祥华近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在一中,她是年轻教师和同事心中的“传奇”,也是学生眼中“不是亲妈胜似亲妈”的班主任。从“袁妈妈”到“袁婆婆”,风雨五十多年,最大的学生也已70高龄,袁祥华就这样用爱为学生撑起了一片又一片碧海蓝天。将一中学生从初一带到高三,年复一年,创造过无数喜人成绩,获得学生家长的一致敬爱。
如今年近八旬,青丝变白发,腿脚不便,一身病痛,但依然声音洪亮,阳光乐观。骑着红色的代步车,每天在玉峰山蜿蜒的小路上哼歌散步,得了空还会在网上自学些绢花编织、编串手提包等。干了一辈子教学,袁祥华说她“闲不住”也“坐不住”,她喜欢动脑和动手。
做手工的袁祥华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学生到访家中探望老人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我是三个志愿填的中师,中师!中师!中师!”
1953年,袁祥华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由于家中几代人都是教师,祖父和妈妈也是小学校长,从小就在学校长大的袁祥华,对于教师总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归属感。
老人曾感慨地说:“我特别喜欢学生,我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
以至于初中毕业填志愿时,袁祥华也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读中师,“我是三个志愿都填的中师,中师!中师!中师!”谈及此,袁祥华依旧激动万分。
学生时代的袁祥华,成绩优异,不负所望,一路保送,从重庆第一师范学院再到西南师范学院,表现出色,直至毕业;工作后的她,从重庆第二师范学校到南坪中学再到重庆一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送走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96年退休之后,仍心系讲台,坚持为学生继续上课、辅导功课。
“教育从来没有边界,不分学科,不为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而生。”在那个年代,为国家的需要,袁祥华摒弃自己喜爱的化学,走上思政的讲台,一生无悔。“尽管那个时候的政治课很难上,没有年轻教师喜欢,但党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而对于袁祥华个人而言,育人的获得感远胜于教书,尽管在教学上她也出类拔萃。
“学生面前无小事”
袁祥华也是最早走上“电化教学”的一批教育者。“那时候条件没这时候好,不像现在多媒体教学那么丰富。政治课很枯燥,学生不爱听老师不爱上。”
怎么办?一个学生将来能否成才,未来能为国家做多大贡献,智力是一部分,但更关键的还是品德。因此,为了上好思政这门课,袁祥华就自己买胶片,设计幻灯片,和学生一起画邓稼先、苏步青等榜样人物,买唱机,放广播,读故事。总之,那个时候能想到的新颖有趣的方式,袁祥华通通试了个遍。遇到政治课难理解的知识点,袁祥华也会绞尽脑汁地举一些生动例子和自编顺口溜,让学生牢记于心。比如讲到价值规律时,她说,“价格是个猴,价值是根绳,价格蹦蹦跳,离不开价值这根绳。”
她表示,上课我想让学生终身受用,而不只是应付高考。
后来,在电化教学上有了经验,袁祥华也去到了市里、省里推广教学经验,让更多的思政老师对这门课充满信心。
对待学生的前途,袁祥华是凌厉,也是寸步不让。1989年,市里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试点,要求一中作为试点学校,学生需要学用上海教材,但考试依然是人教版。
那年暑假,袁祥华原打算去大连看望刚工作的儿子,教科所同志得知消息,出于体恤,也就没有要求袁祥华参与阅卷。但袁祥华得知消息后,怕学生们吃亏,便立刻前去教科所说道,“我学生教材和你们的不一样,我如果不参加的话,我学生要吃亏,不行,我要去!”
教科所的负责人就说:你不是有事情?
“家头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不能让我89级一个年级的学生,前途都丢掉!”
“人教版拟的评分细则和我们上海教材的完全不同,怎么能黄鳝泥鳅拉住一样齐呢?我是政治学科年级备课组长,我必须要参与拟定评分细则,拟完之后,我不参与阅卷,我去阅人教版。”
果然,在袁祥华的一再坚持下,那年,一中89级的上海卷全部重新拟定了新的评分细则,单独由西南师范大学老师阅卷,最后阅卷下来,全省第一。
“我这一辈子是辛苦 但是我很快乐!”
袁祥华亦是温柔的。
据袁祥华南坪中学初66级(1)班学生回忆,1963年夏,第一次见到袁祥华那天,她穿着素色碎花连衣裙,说话走路像一阵风,声音清脆悦耳,浅浅酒窝,眼睛灵动有神。不曾想这位年仅大他们10岁的大姐姐就是他们的新班主任。
23岁的袁祥华,像花一样照耀着他们。她会在冬天因为一个女孩子短半截的衣袖,而在没有暖气设备的冬夜一连几天手缝赶制棉衣;会为满脚污泥的孩子手量尺码,买上新鞋,抵御严寒的肆掠;会为被蛇咬的贫困学生而往返奔波,力荐恳求学校的帮助,争分夺秒争取治疗时间;会为学生煮鸡蛋,烧牛奶,不怕远道难行,背着生病学生去医院,也亲自去学生家中了解情况,为他们申请补助金,写计划报学校审批;会从第一届住读班开始就住校陪学生,男生宿舍不方便,为防止学生夜里踢棉被,也会想尽办法用橡皮筋将被子两头栓在床架上;会给学生读故事,激励他们成长成才,在停电无法上自习的夜晚,总有《小木匠如何成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在手电筒的灯光下徐徐展开……
她总说,做班主任不仅要教好课,更要让他们成才,做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依然说,“我这一辈子是辛苦,但是我很快乐!”
她欣慰于学生的成功,更感动于学生的铭记。正是因为袁祥华待生如子的仁爱,68岁的学生到现在也铭记她的关怀,每年自家葡萄出来,总会用纯净水的罐子装一大壶葡萄酒从南坪四公里送过来。
在各种班级群里,老老小小的学生也总是“袁妈妈”“袁婆婆”叫个不停。“对学生的教育,要让他服你,你就必须要与他有真实的感情”这是袁祥华几十年唯一的教学秘诀。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来人世一遭,总要做点什么,证明我没来,我有我价值!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再当老师!”至今,袁祥华的学生里都没有出现过一个社会渣人,他们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发光发热,做着祖国的贡献者!
记者后记:
袁婆婆是一个值得让人尊敬的老者,她说话有条理,有见解。会循循善诱,也会亲以待人。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谈里,她和我讲了很多道理,我感慨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艰苦,也感动于她与学生之间的情谊,从心底油然而生之敬重。96年退休,但是为了应家长和学生的恳求,她硬是顶着身体的伤痛,端上茶杯再次为学生上课,一直持续到2009年,就是如今,也依然活跃在一中大大小小的事务中。她腿脚不便,开着一辆红色代步车,总是跑前忙后,精神矍铄。
下面是我们交流期间,她讲述的一些只言片语:
“当时,我觉得她好可怜,屋头穷,冬天都穿着一件短半截的衣服,两只手冻得通红,搓来搓去,我就用布票去买了几尺布,在团委办公室,用杯壶去熨衣服,做了一个棉衣……”
“另外一个学生,我放学就把他们带到供销社去买鞋,买多大我也不晓得,也没得经验,然后我就用手把他们泥巴巴的脚板揩干净,用手一寸寸去量,一人买了一双解放鞋穿着去读书。”
“教书一定要吃透两头:第一必须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从实际出发;第二吃透教材,备课就是要越备越费力。”
“你们知道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但是我都舍了,舍我一个老命,能换来几十个学生的前途,我觉得还是值得!”在寄宿学校为学生上课时,回应学生的调侃:袁老师,你在一中金瓜银瓜结多了,在我们这能结什么瓜?
新闻网址:
- 0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