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重庆一中校长唐宏宇:教育如何培养自觉者?
[日期:2019-11-20]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 [字体: ]

我们无法确定哪一个机缘可以点燃哪一个学生,但我们坚信有一个机缘点燃一个学生,教育就成功一分。这一分是伟大的,因为一颗被点燃的心的爆发力是惊人的。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立人”。立什么人?不是立千人一面的人,而是立丰富个性的“人”。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个人”,才有生机、希望与未来。

重庆一中明确提出“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成就自觉者”的“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意味着自律和自觉。学校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进入校园的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上一把”,唤起学生共同体意识与共同成长成才的“共同自觉”。只有人成为“自觉者”,人才会成为有丰富个性的“人”;只有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处处是人才的局面才能形成。

举理念的旗,让成就自觉者成为共识

教育层面所谓的“自由”,指的是人身心舒展自在、积极精进的生命状态。人在这样的状态下,才是幸福的,才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才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说的“自我实现者”,其禀赋潜质才会被激发和唤醒,从而演绎生命的极致。

学校本质上就是一个充满生长机缘的“场”,恰如大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为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万物都提供了生长的机缘,大地也因此葳蕤,满是生机。一所学校也要有大地般厚德载物的精神。厚德载物的起点就是尊重生命发展的特点,让李开李的花,让桃结桃的果。

如果说尊重生命发展的特点是实现多样化发展的第一步,那么激发自觉性、成就自觉者则是多样化发展的关键两步。教育层面的“自觉”,即人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觉悟。一个人只有真正觉悟到自己是一个生命、一个独立个体、一个拥有无限选择和可能性的人,以及觉悟到世界也有无限的生命、众多的人,这个人的内心才可能萌生敬畏、尊严、良善、奋斗、成全等美好品质,从而追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境界。为此,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和唤醒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只有当一个人自觉意识到“我”的生命有一种力量,自觉到“我”的心灵有一种能量时,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才真正体现出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在激发起他们的自觉意识之后。

激发自觉意识是唤醒生命,成就自觉者则是点燃生命之光。如何成就自觉者,关键在于学校风气的营造。学校要千方百计创设各种各样的生长机缘,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做好正向引导和边界防守。正如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寓意:学校就是一块巨大的麦田,孩子们在麦田里自由奔跑追逐,难免有孩子会跑出麦田,冲向悬崖,教育者就是伫立在悬崖边上的守望者,看见孩子要冲到悬崖时,就把他们拉回麦田来,再放手让他们奔跑。成就自觉者既要放手,也要防守。

溯历史的路,让成就自觉者拥有来处

重庆一中建于1931年,是一所平民学校,从建校之初就有开放、多样的校园风气。当时有一大批政治、文化名人来校授课、演讲,如周恩来、郭沫若、田汉、洪昇、陈望道等,这些著名人士给学校带来了开明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让学校起点甚高。

当年重庆一中有一种文化,某教师要上公开课或者要开一个讲座,就自己写一张海报,往学校公告栏一张贴,大家便去听课、评课或交流讨论。一切是自发的,自觉的,自然的。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学校的一位化学教师,一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说你们自己先做、先讨论,我皮鞋坏了,需要上街补鞋子,等我回来要听大家的高见。然后就上街去了,学生在教室里也真的研究讨论起来。这就是当年重庆一中的教育风气。在此风气之下,学校培养出很多富有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我们当下的教育问题,很多是因为管理者对师生的管控太多,而提供的生长机缘太少,导致人才成长扁平化。教育管理根子不在“管”,而在“理”。管则管死,理则理顺。重庆一中当年的操场和干道都是师生自己动手整饬出来的,学校管理者只是努力为师生提供各种条件,推动事情的完成。师生成为学校的主体,自发自觉做好各项事情。

今天,如何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生命?学校知往鉴今,减少说教,制造各种“激发自觉”的机会。我们把图书馆的书籍搬出来,放进每个教室,让学生自由阅读,不强求。我们与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签署了“作家进校园”“校园写作计划”合作项目,定期邀请苏童、欧阳江河、毕飞宇等作家进校,与学生分享读写经验。我们与重庆大学图书馆联合,让学校师生免费使用大学图书馆及其数字文献资料。我们让新华书店在校园的项家书院里设置阅读书吧及销售点,并长期开放学校图书馆和项家书院,让师生和家长随时阅读。我们设置一周两节的专门阅读课,围绕阅读开展“全员全科整本书阅读”课题研究,要求各学科都要编写自己学科的通识读物,并利用课堂零碎时间实施通识教育。我们出台制度,要求学生寒暑假少做作业,多读书多批注。

当书随手可以拿到翻阅,当作家就在身边,当有专门的阅读时间,哪有学生不爱阅读的?我们对学生的阅读不做硬性评价,但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观察到学生在读书,我们也可以通过作文、诗会等诸多展示性评价发现学生的成长,看学生是否已经形成“阅读脑”。

成就自觉者需要学校多创造机缘,我们无法确定哪一个机缘可以点燃哪一个学生,但我们坚信有一个机缘点燃一个学生,教育就成功一分。这一分是伟大的,因为一颗被点燃的心的爆发力是惊人的。

筑课程的塔,让“自觉者”具备广阔的视域

顾明远教授曾在一次报告中说,根据他毕生的研究,教育可以概括为四个词:爱、兴趣、细节、活动。这四个词中,活动是关键,是其他三样的载体。教育需要活动化,活动需要课程化。没有构筑起健全的课程体系的“塔”,学生发展难以具备广阔的视域。

借助各种内外部资源,重庆一中设置了多样化的发展课程,共分四大板块:一是教师课程,二是学生微课程,三是家长课程,四是校外专家课程。

重庆一中教师人人有自己的特色课程,都是从自己的专业拓展开的,这为学生的个性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缘。仅仅语文学科延伸出的课程就有上百种,影响大的如周鹏老师的意象作文,周鹊虹老师的茶道文化以及美学课程,廖承奇老师的文字学课程,张杰老师的明清小说阅读课程,等等,为学生中的语文爱好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我们也鼓励学生开发微课程,举办小讲座。学生中有特长的很多,让他们开发微课程,本身就有利于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他们的微课程又会激发更多学生兴趣,找到“同道中人”。学生微课程有魔术课程、街舞课程等,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还开发了周易、老子等相关课程,学生视角是课程最大的特色。

家长课程是学校课程之塔的亮点和特色。教师的学科专业方向决定了教育边界,而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有效补充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我们每个年级精选的家长课程共22门。课程内容涵盖哲学、艺术、礼仪、交通、家风、建筑设计等。在学校网络选课平台上,22门课程一经推出,不到一分钟就被近千名学生抢光。家长为了开设好课程,反复备课,在家请孩子听试讲,还到学校找教师请教,取得的教学效果也特别好。通过邀请家长来校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做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链接,将整个社会丰富的、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资源引入学校,更主动、更有趣、更全面地促进了学生成长。

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我们请学校教师设计课程方案,然后根据需要邀请相关专家进校作报告授课。专家站位高,学生往往有“听君一席语,胜读十年书”之感。此外,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重庆一中与重庆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到学校开设讲座,开阔学生视野。

立评价的尺,让成就自觉者获得校验

学校是立人的“场”,这个“场”汇聚的是少年的生命,理应最富生机、生气和活力。因此,传统的评价方式必须改变。如何立评价的尺,如何校验师生的发展水平,重庆一中一直行走在探索路上。

在教育评价上,我们坚持开放式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强调必要的量化评价也重视定性评价,既实施入口评价也实施阶段评价、出口评价等。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档案里包括健康、锻炼、诚信、公益、人际、阅读、写作等维度,并对教师也进行档案袋评价。我们认为,只有多维度的评价才能促进师生多样化的发展。评价不仅是结果,更是校验师生发展的尺子。评价的尺子多几把,因材施教才能落到实处。

学校追求评价,也追求“不评价”,对于教育和学习,有时不评价就是评价,评价反而会伤害积极性与主动性。譬如对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固然可以凭阅读写作的总字数进行量化评价,但这样的量化评价是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单拿阅读来说,字数的量化只能检测学生读过所读,不能检测学生是否想过所读,更不能检测学生是否用过所读。想过与用过固然也可以通过考试进行检测,但本就有许多语文学科考试,何必另外再考?有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阅读《红楼梦》本是一桩美事,考《红楼梦》则是败事一件。学生春游本来兴高采烈,偏要布置一篇“春游见闻”之类的作文任务就可能大煞风景。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自由、自觉,而非用各种条条框框去逼着学生阅读。为此,对于阅读我们除了必要的评价,也追求“不评价”。

其实,学校完全可以模糊评价。我们在项家书院摆放了上万册图书,在教学楼外墙设置了开放式书架,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很简单,只需要看哪一个班级的书翻得最旧最烂,哪一个班级的阅读就越扎实。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书的新旧判断出学生的阅读取向。

在德育方面,重庆一中也力求改变传统的数据、打分等为主的评价方式,倡导通过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发展。重庆一中已经连续多年召开德育榜样大会,从全校学生中选出文明、孝行、习惯、责任、读书、演讲、诚信、实践、学雷锋、家风、最美寝室和文化教室等12个榜样代表进行现场表彰,通过视频、现场访谈、颁奖等环节,让学生了解、直观感受身边同学优秀的品质。教育不一定要说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镜子,有了参照,人便会自觉校验自己的言行。

 

录入:陈苏 | 阅读:

重庆一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