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5-09] | 来源:校友会 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重庆一中高68级校友
曾记得,一九九五年的元旦,京城寒风凛冽,然而清华园内却洋溢着融融春意。在京的一百多位重庆一中的校友正聚济一堂,畅谈着母校正建设中华名校这个使每位校友都激奋不已的话题。四十年代的学长们虽已白发皓首,却个个都是学富五车名冠京华的专家教授名流;九十年代的学生们虽刚迈进全国重点学府的门槛,却都是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的跨世纪新人。真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操着浓浓山城乡音的校友们使清华大学也满园生辉。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几代渝州学子聚集到一块儿来了?那是对母校深深的眷恋,那是对养育我们的那方热土的缕缕深情,那是始终紧扣时代脉搏的“四•二一”精神的召唤。
老学长们对往事情真意切的追忆,把我们带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我刚踏进重庆一中的校园,虽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时光至今仍未把当时的记忆冲淡。且不说琅琅的晨读声、静静的晚自习,且不说绿荫环抱的迎霞湖、百花盛开的芳草地,单是那一年一度的元旦联欢中琳琅满目的科技演示活动,至今仍使人流连万分。可是,最使少年学生们深受教育的,则是四十年代末期,母校师生们响应党的号召,发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呐喊声,这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而拼搏进取的“四•二一”精神,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刻苦学习,磨砺自身,又造就着一批又一搮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这是母校的光荣,母校的财富,也是所有重庆一中校友的骄傲。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在国家民族遭受着那场史无前例浩劫的艰难岁月里,我们告别母校后,不论是上山下乡的辛勤躬耕,还是在工厂的挥汗劳作,我们这一代人直面国家的磨难和个人的坎坷,虽有迷茫,虽有徘徊,但没有沉沦。因为老师们的教诲始终在血液中流淌,“四•二一”精神总是激励我们奋发,母校赋予的丰厚营养使我们在了解工农、了解社会的实践中得到了升华。如果说,我们这群重庆一中的“老三届”还能在将近而立之年走进大学门,还能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的话,那要深切地感谢母校曾用科学知识和革命传统精神浇灌了我们,这也正是母校建设中华名校的一条历史红线。
一阵欢声笑语使我从昨天的遐思中回到清华园,年轻校友们对未来热情美好的憧憬感染着大家又谈起了母校的今天和明天。当历史迈入八十年代之后,我有幸在家乡工作,年年参加母校“四•二一”校庆典礼,时时都为母校新的发展而振奋,我深深地感到,改革开放的春风赋予“四•二一”精神以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时代强音。母校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出了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仅在清华园——这新中国第一学府内,不但有十四位教授副教授是重庆一中校友,近年来还有四十多位本科生、十位硕士研究生、三位博士研究生来自重庆一中母校,更有一大批校友在全国各地的党、政、军、企、学等各行各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一九九四年七月,我们参加了在重庆一中举行的“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母校敞开了胸怀,向全国展示了她建设中华名校的新的足迹。在校园漫步,我们看到了整洁敞亮的学术报告厅、设施精良的教学实验室、拔地而起的现代化体育馆、整修一新的田径运动场,观礼台上,聆听着中央、省、市各部门领导热情洋溢的讲话,望着教师教练员、学生运动员队伍有力的出场步伐,听到母校的学生管弦乐队奏出的激越乐章,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是党和政府对母校的热忱关怀和支持,这是母校建设中华名校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母校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所取得的成就的集中展示,我们也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重庆一中校友的自豪。
一九九五年元旦在京校友们的聚会,已过一年了,我们又不断听到母校新的发展的佳音。今年是母校建校六十五周年,我们的国家正向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迈进,我们这些身在异乡的校友们热情地遥祝母校为科教兴国的战略培养出更多的具备跨世纪素质的优秀青年学生,遥祝母校成为第一流的中华名校。(本文为刘鹏1996年所作回忆文章)
刘鹏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1951年9月出生于重庆合川。1964年至1968年在重庆第一中学读书,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1982年至1984年在重庆大学任教,任力学教研室副主任、研究生部党总支副书记。1985年至1987年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团市委书记、沙坪坝区委书记。1987年至1993年,先后任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四川宜宾地委副书记兼行署专员。1993年至1997年任共青团中央常务副书记。1997至2002年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2002年任四川省委副书记。2004年,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 0
- 顶一下